close

同學的妹妹剛考上大學,從南部到台北唸書。沒多久,就和一位同樣是大學一年級的「學友」感到「投緣」,兩個人交往越來越親密,放寒假時仍然每天通電話,三經半夜還要上BBS聊天。家人勸她不要太早「定下來」,多認識一些男生,見見世面後再下決定比較好。當然,同學的妹妹聽不進去。

現在的年輕人,大學畢業後如果還沒有「交過」男女朋友,簡直可算是稀有動物了。只有交往過一個男女朋友、始終如一的,也能贏得「純情」的稱號。在我剛念大學的時代,正好碰到「解嚴」後台灣社會一連串激烈動盪,那時就覺得在小我兩三年的女孩子面前已經變成老古板。我屬於高中男生要剃頭髮、碰到開放舞禁只會一群人排成一條毛毛蟲往前跳的年代。現在的小男生小女生,第一次交男女朋友的平均年齡,恐怕已接近15歲。

愛情就是有這樣的魔力,只要物資生活富足,社會壓抑解套,單靠父母親的耳提面命,已經很難束縛住年輕男女追求愛情的渴望。

在現在社會的愛情模式裡,戀人們最大的收穫,除了肉體上的歡愉外,不外乎「安全感」。愛情讓兩個人找到理由可以緊密相連。看電影有人陪著吃爆玉米花,逛夜市時可以一起牽手買衣服。想出去辦事情,可以拖一個人呆坐在旁邊傻笑。晚上一個人躺在床上睡不著,可以撥一通手機給他。就算他已經熟睡,妳還是可以吵他,因為你們是一對戀人。

愛情提供我們安全感,讓我們相信,隨時隨地,都有人想著自己、照顧著自己。愛情讓我們相信,自己不是孤獨的,有一個緊密而強烈的「關係」把自己和另一個人綁在一起。精神醫學的發展,越來越強調從人對「關係」的需求,而不是從「原慾」的角度,去解釋人的行為與發展。當舊有的「關係」如宗族、國家、宗教甚至家庭逐漸瓦解、式微時,愛情就成為人們安全感最大的來源。當一段愛情結束時,如果不能從某件工作的「昇華」中撫慰自己,二十一世紀台灣通用的處理方式則是:再尋找下一段愛情。

不過,每個人對安全感的需求不一樣,對他人的「渴望」的反應不盡相同,大部分的愛情到最後還是會發現:兩個人對愛情的需求很難搭配得剛剛好,所以最後能長久在一起的戀人並不多,多數人要尋尋覓覓好幾次才會踏入婚姻,只有少數的婚姻能維持甜甜蜜蜜二、三十年。有些人可以從滿足的愛情得到充分的安全感,有些人的安全感還必須建立在成功的事業,甚至建立在「複數的愛情」上。前者以女性居多,後者多數為野心勃勃的男性。對愛情裡的安全感有不同的感受,恐怕是釀成愛情無法持續的最重要因素吧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yanic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